歡迎訪問桂潤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發布時間:2023年05月11日 16:18 作者:李海生 點擊數:次
來源:科技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明確要求“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與中國式現代化、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相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不少頑瘴痼疾要治。構建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打造生態環境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推動綠色發展,對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戰略意義。
一、充分認識建立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重大意義
新型舉國體制是對傳統舉國體制的繼承與創新,既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統籌國家科技力量、集中優勢科技團隊、優化科技戰略布局,形成以問題為導向的大兵團協同攻關能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與傳統舉國體制相比較,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更加順應新時期學科交叉融合、科技產業集群化等創新趨勢要求,突破了傳統單一技術創新的限界,旨在提供解決復雜環境巨系統問題的多技術成果集成創新;其次新型舉國體制更加貼近管理治理需求,將傳統的聚焦機理基礎研究轉向解決生態環境治理、攻克“卡脖子”技術、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際需求;此外,新型舉國體制更加注重多元力量協同參與,既繼承了堅持黨的領導和政府主動推進的做法,又融入了市場和社會力量協同參與創新,有效集成各方主體功能和資源優勢,提高創新驅動的整體效能。因此,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行穩致遠的根本保證。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但當前生態環境治理能力與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面對京津冀、長江、黃河等區域空間性、流域累積性的復雜生態環境問題,需要跨區域、跨領域、跨介質的系統治理。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通過對復雜生態環境問題集智攻關,以科技創新系統提升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效能,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行穩致遠。
二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動力源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通過“多領域、多學科”的融合創新和“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合力推動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綠色發展和生產活動綠色轉型,推動全社會、全產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新動能新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之一。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著眼于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復雜巨系統的發展演變規律,立足于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三生共贏”目標為落腳點,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協調共贏,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注入了強勁的科技動力,為推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塑造了新動能新優勢。
二、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有效探索
近年來,為科技支撐打贏藍天保衛戰,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總理基金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以下簡稱大氣攻關項目),在生態環境部等相關部委領導下,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為依托單位,積極開展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探索,將科技緊密嵌入管理和治理的全過程、各環節,打造“管理決策—科技攻關—污染治理”強鏈接模式,實現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科技支撐空氣質量顯著改善。
(一)在管理層面建立高效組織機制,化“二元博弈”為“多元協同”,激發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組織聯動力
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是一項復雜巨系統工程,必須整體性源頭協同消減,才能實現空氣質量快速改善,破解以往“片段化、切塊式”治理導致的“治理反復、反復治理”難題,以及科技與治理存在的“孤島現象”。而破解這些問題,首先要解決科技、管理、治理的鏈接性、同步性和系統性。大氣攻關項目創新“政府主導—科技驅動—多元協同”的立體化三層次“1+X”組織體系,構建了“一點兩圈三協同”的區域環境協同治理理論框架,通過權威性、科學性、社會性耦合,實現了國家層面決策科學化、治理層面科技工程化、社會層面網絡協同化的組織結構。在高位決策層,組建多部門協作的攻關領導小組,由生態環境部、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等部門和單位組成,突破“組織”壁壘,形成高位推動、統籌部署、統一領導的工作機制。在中間科技攻關層,組建多學科交叉的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以下簡稱攻關中心),發揮“對上是參謀部”“對下是聯絡部”的“珍珠線”作用,引導形成“國家—區域—省—市”縱向聯動、橫向協同的治理格局,破解地方政府“有想法,沒辦法”的難題。在地方執行層,組建“駐點研究工作組+地方政府+企業”的社會多元共治網絡,將科技嵌入地方治理,并通過行政簽約,固化各方主體權責關系,推動各方擰成“一股繩”。
(二)在科技層面創新聯合攻關機制,以跨學科多領域“百團大戰”,提升污染防治關鍵核心技術供給力
——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2021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9.5%。完成94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和調整工作,全市14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全部實施一級A提標改造,75個呼倫湖周邊嘎查村全部完成“十三五”農村牧區環境整治任務大氣攻關項目組織環境科學、地學、氣象學、化學、衛生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295家優勢科研單位,近3000名不同專業領域的科研人員,形成國家隊抓總、多學科交叉、多部門融合的“1+X”科技攻關模式。構建系統完整的大氣攻關研究體系,并在攻關過程中以科技為驅動,以支撐科學管理和精準治理為導向,聚焦區域治理關鍵科技問題,按照“虛擬機構、實體運作”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百團大戰”,集中攻克大氣重污染成因和來源、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管控、大氣污染綜合決策支撐等重大科技難題,建立了國內最大的空天地綜合立體觀測網和數據共享平臺,量化了污染排放、氣象過程、化學轉化和區域傳輸對重污染過程的貢獻,形成了區域重污染預測預報、全過程監測和成因快速分析與應用的基礎科研能力,打破了長期以來科研資源分散局面和數據信息壁壘。
(三)在治理層面建立科技嵌入機制,聚焦“最后一公里”,打造區域協同治理多元驅動力
科研成果落地見效,是集智攻關成敗的關鍵。大氣攻關項目創立了“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機制,發揮攻關中心技術抓總的作用,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城市派出駐點團隊,在進行駐點幫扶的同時,加強跟蹤研究,將成果落地的難點、關鍵點及時反饋給攻關中心,再集智突破,形成了“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邊反饋、邊完善”的工作機制,破解科研成果與污染治理需求脫節的“孤島現象”,以及地方政府污染治理“有想法、沒辦法”的難題,真正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見效。駐點跟蹤研究建立了統一的駐點跟蹤標準體系和大氣污染治理標準體系,促進區域污染治理全過程標準化銜接,規范各個行業大氣污染協同治理。同時,搭建會商平臺,融合各駐點城市重要環境問題、信息與具體實踐成果,形成了“事前預報—事中分析—事后解讀”的會商模式,有效提升區域污染協同應對和各城市重污染應急能力,實現區域重污染“削峰降頻”。
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探索與實踐,突破了“組織、地域、學科、信息、技術”五大壁壘,將科技創新體系緊密嵌入管理和治理,打造科研創新接力的“第三棒”,實現了“基礎科研—專項技術—集成應用(技術集成、區域實踐)—決策支撐”的接力閉環,推動區域復雜巨系統污染治理范式從“片段化、切塊式”向“協同式、整體性”的轉變,破解了“上熱下冷中間梗阻”的問題,把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空氣質量改善實效,實現區域協同治理。截至2020年,大氣攻關項目實施區域PM2.5濃度較2016年下降30%,重污染天數減少60%,協同減碳近2億噸,大幅提升了區域內2億公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目前,這一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已經推廣應用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國際上,通過中韓合作交流,韓國將類似機制應用在環首爾經濟圈的大氣污染治理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
三、推動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向縱深發展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不斷深入,污染治理進入深水區,復雜生態環境問題治理難度大、跨學科科研力量布局分散、科研成果應用與轉化不足等問題仍未根本解決,亟須進一步推動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向縱深發展。
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生態環境科技攻關提供政治保障。歷史和實踐證明,黨的領導是我們攻克世界科技難題的根本保障,是成功應對一切風險、戰勝一切困難的“定海神針”。構建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保持生態文明的戰略定力,堅持黨對科技攻關的領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戰略規劃的優勢,科學統籌跨區域、跨學科、跨地域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協調各方力量攻克事關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環境核心技術,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
二要打造生態環境創新鏈,為科技攻關提供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為充分利用新型舉國體制攻克生態環境科技難題,必須加強基礎與應用研究,以“四個面向”為遵循打造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深化對生態環境前沿技術研發和基礎研究,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面向經濟主戰場,不斷探索優化“兩山”轉化路徑,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聚焦重大國家戰略的生態環境治理技術,深入推進聯合研究與協同攻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牢牢把握“環保科技的人民性”,加快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要打造科技攻關人才與資金鏈,夯實戰略科技力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健全生態環境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我國生態環境科技攻關能力。加大力度,培養多領域、多學科的復合型科技人才,擴大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精準引進國外高端人才,重點打造生態環境科技攻關帶頭人及戰略科學家,夯實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探索多元投入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大技術研發,積極吸引國際資金,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以建立生態環境領域國家實驗室為抓手,構建覆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應用全過程的生態環境科技攻關平臺,提升生態環境科技攻關整體效能。
四要打造貫通“管理—科技—治理”的柔性科技創新網絡,解決科技與管理和治理脫節問題。為滿足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攻關戰略需求,解決科技與應用脫節問題,必須不斷探索完善組織機制,將科技創新深度嵌入管理與治理的各環節,打造貫通“管理—科技—治理”的科技鏈。通過“1+X”柔性科技創新網絡的構建,拓展組織開放性,突破組織自身資源約束,降低組織外部依賴性,產生共生效應,實現組織內部外部強鏈接,產生“跨界”與“顛覆”效應。一方面,要堅持需求導向,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科技支撐管理決策的運行機制,圍繞解決生態環境重大戰略難題來布局科研工作,貫通“管理—科技”環節,實現生態環境科技攻關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另一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完善“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邊反饋、邊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貫通“科技—治理”環節,打通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新時代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具體目標和任務,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健全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奮力譜寫以生態環境科技促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的新篇章。
本文所引用圖片及文字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旨在供讀者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權益或者版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謝謝。
首頁 | 走進桂潤 | 新聞中心 | 業務及產品 | 業績案例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6 ? www.bhjt.cc 桂潤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桂ICP備08102005號-2